諺語“醫俗同源”“藥食同源”,《禮記·曲禮上》“入國而問俗”,《黃帝內經》“入國問俗”,均反映了人們對于中國傳統民俗文化與中醫藥學的至為密切關系的認識。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涵蓋范圍非常廣泛,但無外乎物質生活、社會生活與精神生活等方面,故依于傳統民俗文化的分布特點,貴州省理論創新課題“中國傳統民俗中的中醫文化內涵研究”基于中醫藥學視角,從歲時節令民俗、日常生活民俗、驅病避災禮俗等方面,梳理、歸納并分析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探尋中國傳統民俗文化中醫藥學要素的蘊意,為中國民俗文化融入中醫養生學課堂奠定基礎。
歲時節令民俗文化融入中醫養生學課堂
歲時節令民俗文化最為豐富,這與我國古代農耕文化中人們需把握并適應自然界氣候的更替變化規律有關,以致民俗文化中的許多活動都具有避邪防患的目的,如春節飲用屠蘇酒、端午節掛艾草菖蒲、重陽節插佩茱萸等以預避病邪。其中蘊藏的未病先防的醫學理念,以及與民俗文化結合的智慧,成為我們當前實施治未病理念的范式。
在講解《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三因制宜”之因時制宜時,歲時節令民俗文化所反映的因時制宜預防養生思想,不僅可作為課前導入內容,亦可作為課程內容舉例的典型案例。
日常生活民俗文化融入中醫養生學課堂
人類物質消費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隨著物質生產方式的發展和勞動方式的改變,習俗也不斷演變。而能夠讓人們抵御各種災難侵襲的措施,可以保障人類生命安全的環境以及有利于人類身體健康的生活方式,便成為人們最珍惜的生活習俗,其中包含著非常豐富的防病及養生的民俗,如“春捂秋凍”等穿衣習俗、“數九”“補冬”的飲食風俗,運動娛樂的健身民俗,以及講究建筑風水的居住習俗等,可為中醫養生學教學提供生動素材并激發學生興趣。
我國民間有諸多民俗運動,可以引導學生回顧自己參加過的民俗運動,并以中醫養生學的觀點進行分析。如春天放風箏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對身體健康非常有益。中醫認為沐浴在和煦的陽光與春風里踏春放風箏,能“疏泄內熱,舒筋活絡”,《續博物志》有“放風箏,張口仰視,可以泄熱”之說,身體隨著放飛的風箏而不停移動,從而活動四肢百骸,盡情呼吸新鮮空氣,吐故納新。
祛病避災民俗文化融入中醫養生學課堂
人們總是懷著對未來美好的愿望,設法采用一定的預防保健方法以防病卻疾,為此產生了許多祛病避災的習俗,這些習俗多與中醫藥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先人們將簡單實用的中醫藥防病治病方法沿用成俗,這些習俗取材簡單,操作方便,具有簡、便、驗、廉的特點,如藥膳、刮痧、拔罐等。
其中,藥膳養生既是祛病避災的民俗文化,也屬于中醫養生學的重點知識。早在周代就已經有分管食療和藥膳的“食醫”,《黃帝內經》指出“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金匱要略》中的當歸生姜羊肉湯更是被譽為“藥膳第一方”。因此,既可將藥膳養生民俗文化作為課程導入知識點,也可在學完課程后布置課后作業,以使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家鄉的藥膳養生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