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沤。道逢古老向我告,云是昔年王与侯。”明代安塞王朱秩炅一首《古冢谣》,勾连出西夏王朝昔日的盛景与沧桑。
7月11日,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一时间,这处坐落在宁夏银川市贺兰山下的神秘陵寝让世界瞩目。
△ 7月11日,在法国巴黎,中方代表团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庆祝西夏陵申遗成功。新华社记者 张百慧 摄
中国世界遗产﹢1,为什么是西夏陵?
自从西夏被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攻灭,王朝从此销声匿迹,此后西夏陵就此在风霜中沉寂700余年。直到20世纪70年代,西夏陵首次进入考古学界视野,几代人呕心沥血,逐渐揭开了西夏陵的神秘面纱。
展开剩余69%千百年来,西夏陵犹如一部被风沙掩埋的无言史书,默默诉说着西夏国的辉煌与衰落,同时也诉说着我国一段民族大融合的重要历史。
如今,随着西夏陵文化历史价值得到深入挖掘和整理,让这部无言史书跨越时空,不断传来文明的回响——
西夏陵弥足珍贵的考古遗存,成为西夏王朝历史的活态见证。出土的大量文物残件,在日复一日的传承与演进中,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纽带,让逝去的历史有了可触的温度和可感的脉动,有力地诉说着一个民族、一种文明走过的轨迹。
△ 7月10日拍摄的西夏陵1号陵与2号陵(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西夏王朝独特的文字、信仰与风俗,承载着中国多元文化交融互鉴的历史印记。这些历史印记生动展现西夏从建筑、文字到政治体制、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恰似一幅立体而鲜活的人文图景,既彰显出“各美其美”的自信,也透露出对“美美与共”的向往。
西夏陵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见证,也让多样杂糅的古老遗产在广泛传播、永续传承中焕发出时代新彩,其回响之深远,意义之重大,必将随着时代的演进而愈加清晰。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正是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交流这两种突出因素,造就了独一无二的西夏陵,它让可触碰的历史在新时代得以持续发展,更清晰地呈现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绝非中国世界遗产数量的简单增加,而是世界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的高度认可,是对多年来中国加强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成果的高度认可,同时也是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的证明。
中国世界遗产﹢1让我们深感自豪,同时也让我们倍感使命之重大。未来,我们仍要不遗余力地守护绚丽多彩的文明织锦、延续民族精神根脉、推进文明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因此,西夏陵不是终点,而是又一个新的起点。
记者:周佳佳
文字编辑:李恒
新媒体编辑:石伟强
审核:李木元
发布于:北京市普通人怎么加杠杆炒股,微私寡配资,兆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