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如此,万达依旧负债高达6000亿,这事儿真让人搞不懂:卖掉那么多宝贵资产,怎么债务还像不见底似的?
从“华人首富”到“上市豪赌”,万达走进了第一个大陷阱。
2013年对万达来说意义非凡,王健林首次登顶中国首富宝座,从那一刻起,万达迎来了辉煌时期。到2015年,他以2600亿资产登上胡润全球富豪榜,超过李嘉诚,成为全球华人首富。
那会儿的万达,真是称得上“商业帝国”一点不夸张。到了2016年,王健林说出“把小目标变大”的金句时,他手里掌握着超过200座的万达广场,80多家五星级酒店,以及1300多家影院,走到哪都吸引着行业的关注,几乎就是个“巨头范儿”了。
就在风光无限的时候,万达竟然做出了个看似挺冒险的举动——上市豪赌。当时王健林觉得港股市场低估了万达的价值,觉得自己家企业的实力不应该就这么算。于是,他果断决定从港股退市,把旗下的商业地产公司改了个名字,叫万达商管集团,然后准备冲击A股市场。
其实从企业角度来看,想要通过上市来提升估值、获得更多融资,这本来是挺常见的操作,很多大公司都这么做过。不过,那所谓的对赌协议,就像“带刺的玫瑰”似的,表面上看能帮忙拿到急需的资金,但一旦达不到约定的目标,刺就会扎得人疼。
2018年,万达冲击A股失败了,好在腾讯、苏宁、京东、融创这些公司一块凑了340亿,买下了之前投资人的14%股份,才算帮万达暂时缓了一口气。不过,这次上市失败也不过是个开端,万达的债务问题,从那时候起慢慢浮出水面。
就算只是一次上市碰壁,加上对赌的压力,也未必能让万达掉进6000亿债务的深坑,真正让它“伤筋动骨”的,是2017年发生的那场突如其来的意外。
政策一收紧,再加上“亏本甩卖”,万达就不得不靠拆东墙补西墙,陷入了这般尴尬境地。
2017年,“大马城”项目一出来,关注度挺高的,也正因此,万达突然就遇到了政策收紧和贷款变紧的双重打击。这对当时还靠高负债扩张的万达来说,真是“晴天霹雳”。
王健林只得 做出“断臂求生”的抉择,把13个文旅项目91%的股权和77家五星级酒店整体打包卖给了融创和富力。当时很多人觉得万达是真决心割肉止损,但谁又能想到,这次600多亿的甩卖,不过是万达“卖卖卖”套路的开始罢了。
还在2017年,王健林曾挺直腰杆公开讲过债务的问题,他说当时万达的商业贷款加债券总和差不多有2000亿元,还提到用成本算的资产总值达到了7000亿元。那年集团的营收也挺不错,达到了2273.7亿元,账面现金有1000亿,手里还握着1300亿的在售物业,卖掉的话也能回收几百亿。
他当时还说“万达负债不是个事”,可细看这些年甩卖的资产,就能发现一个明显的趋势:早期万达主要卖掉的都是文旅、酒店、百货这些不算核心的板块,而作为“压舱石”的万达广场一直没出现在清单里。
可以理解,毕竟万达广场是万达最稳当的收入来源,2024年上半年,光是万达广场就带来了244亿元的收入。根据后续披露的万达商管信息,到了2024年底,全国有513座万达广场,运营面积大概7090万平方米,这个规模在整个行业里依然算得上强大。
简单说吧,这会儿的万达已经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窘境,卖掉资产换来的钱刚到账,就用来还利息或者填补其他的亏空,根本没法从根本上化解债务困境。
原以为只要能守住万达广场这个“根基”,就能稳住脚步,可没想到,这个曾经的“底线”后来也撑不住了。而且王健林还没打消上市的打算,这又给万达带来了新的麻烦。
卖掉广场,失去控制权,万达的“体面”背后,其实压力山大。
到了2024年,万达的日子越发不好过,之前一直不忍心卖的万达广场,现在也逐渐出现在出售名单上。这年一共卖出了26座万达广场;到2025年,节奏更是加快:2月份就出售了5座,4月份又把万达酒店管理的全部股份都抛售了,连那座气派的总部大楼也已售出。
算下来,万达出售的广场总数已达85座,比标题里的80座多出5座,看来那段时间确实“着急了”不少。令人惋惜的是,为了缓解债务压力,王健林也不得不放弃了核心资产的控制权。
从财务账目上看,万达的债务问题看得清清楚楚。到2024年9月底,万达商管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大概有400.84亿元,短期借款则是38.89亿元,长期借款高达1064.6亿元,应付债券61.91亿元。光是一年内就要偿还的短期债务超过439亿元,而公司手里剩下的现金只有大约151亿元。这账算得挺明白的,压力真不小。
就是说,就算把手头所有能动用的钱都拿出来,也顶多还掉一半的短期债务。折腾了七八年,卖掉那么多资产,万达依然背着一堆沉甸甸的债务,除了继续变卖资产,似乎也没其他更靠谱的招数了。
跟同期那些爆雷的房地产公司比起来,万达算是还算“体面”了:没有走上破产的路子,员工的工资照发,依旧在努力卖资产还债,也没有选择“躺平”这条路。
“华人首富”的商业王国
普通人怎么加杠杆炒股,微私寡配资,兆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