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瓦岗者得天下”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准确。首先,翟让虽然创立了瓦岗军,但最终却未能保住自己的性命。紧接着,李密将瓦岗军发展到鼎盛时期,但在被射杀时,身边只剩下了王勇和王伯当两位忠臣。李世民建立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五位出自瓦岗军,其中秦琼排名最后,而魏征却因被推倒墓碑丧命,郧国公张亮更是被斩首抄家,英国公李勣的家族第三代遭遇灭门之灾,只有程咬金的结局相对较好,算得上是其中的幸存者。
瓦岗军曾一度与李唐军势均力敌,甚至一度平分秋色。李渊曾写信给李密,希望通过联合争取更大的利益。信中写道:“天生蒸民,必有司牧,当今为牧,非子而谁?老夫年余知命,愿不及此,欣戴大弟,攀鳞附翼。惟冀早应图箓,以宁兆庶。宗盟之长,属籍见容;复封于唐,斯荣足矣!”李渊的意思十分清楚:既然我们都姓李,将来天下由你来坐,我就做你的唐王或者唐公,安享荣华富贵。
李渊对李密的忌惮可见一斑,因为当时瓦岗军士气高昂,兵力强大。军中的将领个个身手不凡:秦琼以其惊人的战力为世人所知,罗士信和程咬金无畏勇猛,单雄信和裴行俨则是飞将,敌人难以匹敌,徐世勣更是文武双全,魏征足智多谋。若这些人团结一心,任何一位明君英主都难免心生忌惮。
展开剩余73%李世民的英勇和智慧是毋庸置疑的,但他对瓦岗群英的态度却不像小说中所描写的那样宽厚。魏征、李勣、秦琼、罗士信等人都曾遭遇李世民的冷遇和陷害。魏征和秦琼都险些丧命,罗士信更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李勣则因为察言观色才幸免于难,否则他的结局很可能和张亮一样悲惨。
唐朝史官刘餗在《隋唐嘉话》中详细记载了李勣的惊险经历:“太宗病重时,曾将李勣任命为叠州刺史,告诫高宗:‘李勣才智出众,屡次担任重任,若直接任命他,我死后你可以亲自任命他,但若犹豫不决,我便会杀了他。’李勣接到命令后,匆忙赶往任职。”李勣深知,自己处境险恶,稍有不慎便可能丧命。魏征的情况也并不乐观。李世民曾在夺嫡之争中立誓要杀死“田舍翁”,而魏征恰恰站在太子李建成一方,成为李世民的眼中钉。魏征的直言敢谏,使得李世民始终不能轻易除掉他。
史书记载,魏征为自己积累了许多直言不讳的记录,甚至将自己与李世民的往来信函交给史官褚遂良保管。李世民得知此事后,心情愈发不好,甚至对魏征的忠诚心生疑虑,认为他和自己的对手勾结。
至于李世民与秦琼、罗士信的关系,正史中并未写到秦琼曾经救过李家父子,但李渊对秦琼的待遇却相当优厚。根据《旧唐书》的记载,李渊曾赐金给秦琼,并高度评价他的功劳:“卿不顾妻子,远来投我,立下赫赫战功,朕愿为卿割肉奉还,况子女玉帛?”这段话看似友好,实则暗藏玄机。李世民在处理秦琼时并不完全慷慨,他给了秦琼五千兵马,而在历史的关键战役中,这点兵力显得捉襟见肘。历史记载中,秦琼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巧妙地击败了刘黑闼,但这场胜利也为他带来了不小的后果——他的战友罗士信在这场战役中被牺牲。
程咬金的历史形象同样并非小说中的“斧头帮”人物。史书中记载,他使用的是马槊,而非大斧,且并未从事过柴草的买卖。罗士信则是秦琼最亲密的战友。两人早在张须陀的部队中便是搭档,后来在瓦岗军中共同奋战。罗士信曾被封为绛州总管、剡国公,但在与刘黑闼的洺水之战中,李世民只给了他区区二百兵马来守城,最终罗士信的军队被打败,战死沙场。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瓦岗军的将领们虽然在战争中表现出色,但李世民并未给予他们应有的厚待。许多瓦岗军的英雄最终都死于非命,而李世民在建立唐朝时,也始终防范那些曾效力于李渊的旧部,尤其是魏征、李勣等人的野心。他对这些老将的防范和排斥,实际上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政治手段——毕竟,这些将领们本应效忠李建成,而非李世民。
从玄武门之变的历史背景来看,李世民成功地排除了李建成及其支持者的威胁。而参与其中的十位关键人物,全部出自李世民的阵营,和瓦岗军无关。可以想象,若这些瓦岗英雄依然忠于李建成,玄武门之变的历史结局可能会截然不同。因此,李世民的“防范”与“排斥”,其实是对瓦岗群雄的必然反应。
发布于:天津市普通人怎么加杠杆炒股,微私寡配资,兆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